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Coffee or Tea?天津医大:咖啡、茶、咖啡+茶,都能降低中风和痴呆风险!

2021-11-24 17:01:22梅斯医学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PLOS Medicine:喝咖啡和茶与患中风、痴呆和中风后痴呆的风险:英国生物库的一项队列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痴呆症已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健康问题,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2019年,全球有超过5000万人患有痴呆症。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52亿。鉴于目前用于治疗痴呆症的药物的治疗价值有限,确定痴呆症的可预防危险因素是重中之重。

中风占全球死亡总数的10%,是所有残疾调整寿命年数的主因。虽然过去20年全球中风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中风病例和死亡绝对数却增加了。中风和痴呆症相互带来风险,并共享一些相同、可改变的风险和保护因素。一项基于人群的纵向研究发现,中风和痴呆症共同承担着约60%的风险和保护因素。原则上,90%的中风和35%的痴呆症估计是可以预防的。

咖啡和茶是全世界消费最广泛的饮料之一。咖啡含咖啡因,是抗氧化剂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丰富来源 。据报道,含有咖啡因、儿茶素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的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如抗氧化应激、抗炎症、抑制淀粉样蛋白-贝塔聚合和抗凋亡。咖啡消费与茶叶消费密切相关。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大约70%的参与者同时饮用咖啡和茶。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咖啡和茶分别对预防痴呆症有益,然而对于咖啡和茶的结合与痴呆症风险之间的关联,人们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咖啡和茶的结合,这可能是乘法或加法作用,与中风和痴呆风险之间的关联。

本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包括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的365682名参与者(50至74岁)。参与者从2006年到2010年参加了这项研究,并一直跟踪到2020年。在365682名参与者中,平均年龄为60.4±5.1岁,167060人(45.7%)为男性。在365682名参与者中,59558人(16.29%)报告每天喝0.5至1杯咖啡和≥4杯茶,占最大比例;其次是50015人(13.68%),报告每天喝0杯咖啡和≥4杯茶。此外,44868人(12.27%)的参与者报告说,他们每天喝2至3杯咖啡和2至3杯茶。表1为参与者的基线特征。

与不喝咖啡的参与者相比,喝咖啡的人更有可能是男性、白人、前吸烟者、现有饮酒者、拥有大学学位和高收入者。同样,与非茶类饮用者相比,喝茶的人更有可能是男性,从不吸烟,以及目前饮酒者,具有大学学位,并且身体活动频繁。此外,与不喝咖啡也不喝茶的参与者相比,同时饮用这两种饮料的参与者更有可能是老年人、男性、白人、前吸烟者、现有饮酒者,拥有大学学位,并且收入很高。

咖啡摄入量(杯/天)与茶摄入量有关(r = +0.337,P <0.001)。 喝咖啡和喝茶都与性别、年龄、种族、资格、收入、体重指数、身体活动、酒精状况、吸烟状况、含糖饮料的消费、低密度脂蛋白、癌症、糖尿病和CAD有关,但与HDL无关。在新发病的中位随访中位数为11.35年, 10053名参与者(2.8%)患中风(5630次缺血性中风和1815次出血性中风),5079名参与者(1.4%)患痴呆症(2128人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和1223人血管性痴呆)。

在未经调整的和多调整模型(图1)中,咖啡和茶的组合与中风、痴呆和中风后痴呆症有关。在多调整模型中,咖啡和茶与中风和痴呆症的关联是非线性的(非线性P<0.001),咖啡摄入量为2至3杯/天或茶摄入量为3至5杯/天,或咖啡和茶摄入量为4至6杯/天与中风和痴呆症的最低危险比率(HR)有关。此外,茶和咖啡联合与中风后痴呆的风险较低有关:每天消费3至6杯咖啡和茶,中风后痴呆症的风险最低(HR,0.52,95%CI,0.32至0.83:P = 0.007)。

为了分析咖啡和茶摄入量与新发病结果之间的关联,我们将咖啡和茶的摄入量定义为以下类别:0、0.5 至 1、2 至 3 和≥4 杯/天。我们调查了每种咖啡和茶的摄入量与中风及其亚型的关联(图2)。在未经调整的考克斯模型中,咖啡和茶的摄入量与较低的中风风险相关。经过多变量调整后,咖啡摄入量与中风风险降低有关。与非咖啡饮用者相比,咖啡摄入量为0.5至1、2至3和≥4杯/天的HR分别为0.90(95%CI,0.85-0.95:P < 0.001), 0.88 (95% CI, 0.84 -0.94:P < 0.001) 和 0.92 (95% CI, 0.86 - 0.98:P = 0.009)。同样,对混淆因素进行校正后,茶摄入量与中风风险降低有关。0.5 至 1、2 至 3 和 ≥4 杯/天的HR分别为 0.97 (95% CI、0.89 -1.04,P = 0.386),0.84 (95% CI, 0.79 -0.90;P < 0.001) 和 0.84 (95% CI, 0.79- 0.90:P < 0.001)。此外,咖啡和茶都与缺血性中风的低风险有关,但与出血性中风无关(P >0.05)。

此外,我们检查了咖啡和茶摄入量与中风及其亚型的联合关联(图2)。在未经调整的和多调整模型中,咖啡和茶的结合与中风及缺血性中风的风险较低有关。在多调整模型中,与不喝茶和咖啡的组别相比,每天喝2至3杯咖啡和2至3杯茶的中风和缺血性中风HR分别为0.68(95%CI,0.59-0.79:P < 0.001) 和 0.62 (95% CI, 0.51 -0.75:P < 0.001) 。然而,没有发现咖啡和茶与出血性中风有关。中风时茶和咖啡摄入量之间有统计学上的相互作用(P <0.001)。

随后本研究评估了每种咖啡和茶与痴呆症及其亚型的关联(图3)。在未经调整的考克斯模型中,咖啡、茶的摄入及其组合与降低痴呆症和血管性痴呆的风险有关,但与阿尔茨海默氏症无关。经过校正混合因素后,咖啡摄入量与降低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风险有关,但与阿尔茨海默氏症无关。同样,茶摄入量与降低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风险有关,但与阿尔茨海默氏症无关。

接下来评估了咖啡和茶摄入量与痴呆症及其亚型的联合关联。我们发现,每天饮用0.5到1杯咖啡和≥4杯茶的痴呆症风险最低。与不喝咖啡和茶的人相比,每天喝0.5至1杯咖啡和≥4杯茶的HR为0.70(95%CI,0.58-0.86:P < 0.001), 每天喝 2 到 3 杯咖啡和 2 到 3 杯茶的 HR为0.72 (95% CI, 0.59 - 0.89:P = 0.002)。茶和咖啡摄入量与痴呆症和血管性痴呆症(P = 0.0127)之间有统计学上的相互作用。此外,咖啡和茶摄入量的组合与血管性痴呆的风险较低有关,但与阿尔茨海默氏症无关。

此外,我们评估那些同时喝咖啡和茶的参与者与那些只喝咖啡或茶的参与者的HR。校正混淆因素后,与只喝咖啡或茶的参与者相比,同时饮用咖啡和茶的参与者中风(HR 0.89:95%CI,0.86至0.93:P < 0.001),缺血性中风 (HR 0.89: 95% CI, 0.84 至 0.94:P < 0.001), 痴呆症 (HR, 0.92: 95% CI, 0.87 至 0.98:P = 0.001) 和血管性痴呆 (HR, 0.82; 95% CI, 0.72 至 0.92;P < 0.001)的风险都较低。

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咖啡和茶与痴呆症及其亚型在中风参与者中的关联。在13352名中风患者中,在7.07年的中位随访期间,646名参与者(4.8%)患上了痴呆症(119名阿尔茨海默氏症和315名血管性痴呆)。在未经调整的考克斯模型中,咖啡以及咖啡和茶的结合与降低痴呆风险相关。经过多变量调整后,与非咖啡饮用者相比,每日饮用2至3杯咖啡的参与者与较低患痴呆症风险相关(HR,0.80:95%CI,0.64至0.99,P = 0.044)。

接下来,我们评估了痴呆症的咖啡和茶摄入量及其亚型在中风参与者中的组合。我们发现咖啡和茶的结合与中风后痴呆症的风险较低有关。与不喝咖啡和茶的人相比,每天喝0.5至1杯咖啡和2至3杯茶的人患中风后痴呆症的HR为0.50(95%CI,0.31至0.82:P = 0.006) 。然而,没有发现咖啡和茶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和血管性痴呆症之间有联系。茶和咖啡摄入量与痴呆症和血管性痴呆之间没有相互作用(P >0.05)。

我们还评估了咖啡类型与中风和痴呆的相关性。在喝咖啡的人群中,160741人(44.0%)、63363人(17.3%)和57397人(15.7%)分别饮用速溶咖啡、研磨咖啡和脱咖啡因咖啡。在多调整Cox回归模型中,与速溶咖啡相比,磨碎咖啡与中风及其亚型无关(HR, 0.98;95% CI, 0.93 ~ 1.04;P = 0.619)。与不含咖啡因的咖啡相比,速溶咖啡与中风及其亚型无关(HR, 0.95;95% CI, 0.90 ~ 1.01;P = 0.074),而研磨咖啡与较低的中风(HR, 0.90, 95% CI, 0.84 ~ 0.97;P = 0.006)和缺血性卒中(HR, 0.90, 95% CI, 0.82 - 1.00;P = 0.045)风险相关。

对于痴呆,在多调整Cox回归模型中,与速溶咖啡相比,研磨咖啡与更低的痴呆风险(HR, 0.83;95% CI, 0.77 - 0.89;P < 0.001),阿尔茨海默病(HR, 0.77;95% CI, 0.69 ~ 0.87;P< 0.001),血管性痴呆(HR, 0.82;95% CI, 0.70 ~ 0.96;P = 0.012)风险相关。与不含咖啡因的咖啡相比,速溶咖啡与较低的痴呆(HR 0.85;95% CI, 0.79 ~ 0.92;P < 0.001),阿尔茨海默病(HR, 0.81;95% CI, 0.72 ~ 0.91;P<0.001),血管性痴呆(HR, 0.84;95% CI, 0.72 ~ 0.99;P = 0.036)风险相关;咖啡粉与较低的痴呆症风险有关(HR, 0.74;95% CI, 0.66 ~ 0.82;P <0.001),阿尔茨海默病(HR, 0.67;95% CI, 0.57 ~ 0.78;P<0.001),血管性痴呆(HR, 0.74;95% CI, 0.59 ~ 0.92;P = 0.008)。

综上,这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

(1) 茶和咖啡的单独摄入和组合摄入与中风、缺血性中风、痴呆症和血管性痴呆的风险较低有关;

(2) 报告每天喝2至3杯咖啡和2至3杯茶的参与者患中风和痴呆的风险降低约30%;

(3) 咖啡和茶的组合似乎与分别只喝咖啡或茶相比,中风和痴呆的风险较低;

(4) 单独或与茶结合摄入咖啡与中风后痴呆的风险较低有关。

总之,这项研究结果表明,适量饮用咖啡和茶,无论是单独饮用还是两者结合,与较低的中风和痴呆风险有关。

原文来源:

Yuan Zhang, et al.Consumption of coffee and tea and risk of developing stroke, dementia, and poststroke dementia: A cohort study in the UK Biobank.

PLOS Medicine |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1003830 November 16, 2021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血管性痴呆
  • 复方活脑舒胶囊

    补气养血,健脑益智。用于健忘气血亏虚证,记忆减退,倦怠乏力,头晕心悸,以及老年性痴呆以上症状的改善。[详细]

    去看看 ¥37.67
  • 氢溴酸加兰他敏片

    本品适用于良性记忆障碍,提高患者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及人像回忆等能力。对痴呆患者和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记忆障碍亦有改善作用。[详细]

    去看看 ¥0.0
  • 奥拉西坦胶囊

    适用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以及脑外伤等症引起的记忆与智能障碍。[详细]

    去看看 ¥67.28
擅长血管性痴呆专家更多
  • 高晓峰主治医师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诊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偏侧面肌痉挛、急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各种神经痛、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脊髓空洞症、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枢神经系统各类感染性疾病、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运动神经元病、多系统萎缩、癫痫、癫痫持续状态、偏头痛、紧张性头痛、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脑性瘫痪、缺血缺氧性脑病、脱髓鞘脑病、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遗传性共济失调、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炎性肌病、睡眠障碍、眩晕症、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不全、雷诺病、全身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病变、中毒和药物不良反应所致神经系统疾病等。

  • 蔡丽乔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门诊部

    擅长领域:心脑血管疾病、老年脑病、脑萎缩、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血管性痴呆、更年期综合症、高脂血症、冠心病及内科疑难杂症

  • 姚欣艳副主任医师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偏侧面肌痉挛、急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各种神经痛、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脊髓空洞症、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枢神经系统各类感染性疾病、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运动神经元病、多系统萎缩、癫痫、癫痫持续状态、偏头痛、紧张性头痛、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脑性瘫痪、缺血缺氧性脑病、脱髓鞘脑病、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遗传性共济失调、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炎性肌病、睡眠障碍、眩晕症、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不全、雷诺病、全身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病变、中毒和药物不良反应所致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