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与世界同步 推动房颤学术发展

2007-11-02 21:18:00《健康大视野》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第二届心房颤动国际在线论坛”新闻发布会在五洲大酒店丁香厅隆重举行。发布会上,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杨延宗教授和马长生教授与部分在京媒体就房颤学术领域所关心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目前国际上以及我国一些主要中心所报告的各种消融方法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可达到80—90%以上。虽然有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和达成共识,然而相对于目前药物治疗房颤在维持窦律方面效果不理想的困境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现有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已经表明,对于复发性的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尤其是没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证据患者,导管消融的确是有效控制房颤复发一个理想选择方法,可以说房颤的治疗已经开始进入了导管消融的时代。目前,国际上,包括中国,正在联合组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消融治疗对患者的获益情况。在国内几家大中心,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中心水平。

  2006年,一些新的导管消融方法也为房颤治疗增添了亮点,包括星状电极指导下对房颤起源点的消融,复杂碎裂电位的消融,选择性对迷走神经消融以及慢性房颤患者左房消融后进行右房消融等。马长生教授告诉记者,纵观目前种种术式,其干预的核心无不在肺静脉前庭及其周围。未来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终有一天会通过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术式得以统一。在现阶段,房颤导管消融还是一项高度依赖于术者经验的治疗技术。消融导管的准确定位和稳定贴靠是导管消融根治房颤的基础,熟练与否直接决定消融效果。在某些复杂病例或解剖复杂部位,即使有经验的术者也难以准确定位和稳定贴靠消融导管。经过数年的研究,磁导航技术终于在2006年进入房颤导管消融治疗领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信随着房颤基础机制的进一步探索,治疗策略的进一步提高,导管消融治疗会逐渐成为房颤治疗的一线选择。

  抗凝治疗得到进一步规范

  房颤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而抗凝治疗可以减少发生血液凝固的危险和预防脑卒中,因此成为房颤治疗策略中颇为重要的一环,也是目前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较多、结果比较肯定的治疗策略。

  在强调抗凝治疗的同时,马长生教授明确指出,抗凝治疗只是一种对房颤的血栓栓塞的预防性治疗方法,并不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心悸、乏力、心衰。而且,华法林是一柄“双刃剑”,在减少栓塞的同时,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对于老年人尤为如此,这一点已引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等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因此,人们一直期待抗凝药物中出现可以替代华法林的“新星”。希美加群(Ximelagatran, Exanta)因为不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而且剂量固定,曾一度被认为是华法林的“接班人”。但是,2006年该药因为安全性问题被判“死刑”而退出市场。目前,一种名为“Rivaroxaban”的新型口服Xa因子抑制剂的Ⅱ期临床研究显示,其对于预防骨科术后的深静脉血栓有效,但它能否用于房颤的抗凝尚需临床试验证实,但毕竟给人们以新的希望。

  针对房颤的主要并发症——栓塞,目前抗凝治疗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研究发现,我国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高,且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国际相似。但目前国内心房颤动患者的服药率极低,应用华法林抗凝与指南存在巨大差距;不仅自然人群应用抗凝治疗的比例很低,住院患者也很少接受规范抗凝治疗,还有很多患者应用抗凝治疗但没有监测。显然,在目前不能成功根治房颤的前提下,增强基层医院医生对抗凝治疗认识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方法的掌握极其重要,可以因此而极大改善病人的预后。因此在我国,心房颤动的基本治疗应是在控制室率基础上进行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并发症为主。近来,我国进行了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较的前瞻随机多中心研究。结果是调整剂量的华法林(2.0~3.0)在中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150~160mg)。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总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避免INR>3.0。该研究证实,与国际上其他研究一样,中国人应用华法林预防血栓栓塞的抗凝强度为INR在2.0~3.0之间,纠正了某些人认为亚洲人或中国人应该采用更低强度抗凝的误区。

  随着房颤基础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可能使得房颤患者获益的抗心律失常和非抗心律失常药物业正在得到发展,并可能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同时,随着针对房颤的研究从组织学发展到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的水平,房颤相关蛋白的发现,房颤相关离子通道的证明,房颤相关基因的明确,每一步都向着根治房颤的最终目标迈进,尽管目前距离根治房颤还很远,但有了包括众多中国专家在内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房颤这一人类顽疾,迟早会被我们所攻克。  目前,心脏方面的疾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全球都在为战胜和攻克心血管病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抗争。前不久,“第二届心房颤动国际在线论坛”新闻发布会在五洲大酒店丁香厅隆重举行。发布会上,我国着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杨延宗教授和马长生教授与部分在京媒体就房颤学术领域所关心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房颤治疗领域的进展和现状

  房颤是近几年心脏病学领域的热点,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0~11.0%。在会上,胡大一教授和马长生教授分别谈到了近来房颤治疗领域的进展和现状。胡大一教授指出,心房颤动一直是目前临床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热点。因为它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中国目前有一项调查,我们国家的患病率是0.9%,接近1%。它又是一个老年人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发展,房颤病的患者将越来越多。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心脏病的并发症,特别是脑中风,房颤是脑中风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国家是高血压大国,年龄大且血压高的患者是容易发生房颤。如果既有高血压又有房颤,他的脑中风的危险系数非常的大。

  胡大一教授指出,房颤在生活质量评估上,它和德国的心肌梗死和心律衰竭在质量状况方面是属于同一个层面上的,这个也是我们的国家所欠缺的。国外评估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工作进展的非常的好,而我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的不够。

  现在我们国家房颤的问题主要是血栓的预防,而且在目前呈现出的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状况,估计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心房颤动患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房颤的负担无疑会越来越重。资料显示房颤患者死亡危险较无房颤者高1.5—1.9倍。房颤最危险的并发症为脑栓塞,较正常人高出5倍,不同病因的房颤检塞发生率不同,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检塞危险是非房颤者的5.6倍,而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检塞危险则是其17.6倍。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预测,在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因此,迫切需要对房颤进行一级预防,以阻止其发生和发展。近年来国际上对于房颤机制的理解不断深入,并相应带来了治疗上的变化。多年来对房颤治疗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转复房颤,维持窦性心律;控制房颤时心室率;抗凝治疗,预防栓塞并发症。

  积极开展一级预防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预测,在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因此,迫切需要对房颤进行一级预防,以阻止其发生和发展。

  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认为,对于房颤的预防,必须从根本上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国际上的最新研究表明,如去除高血压的因素,房颤的患者数将减少14%。而在没有二尖瓣反流、心力衰竭或高血压等合并症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只有2%。因此,冠心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出现合并症。

  左室功能异常和心力衰竭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国际上一项涉及2326例患者的研究表明,男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发生率增加8.5倍,女性增加20.4倍。随访38年后,心力衰竭仍是房颤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所以,为了预防房颤的发生或复发,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应选择以起搏心房为基础的模式。在选择起搏方式和调整起搏器参数时,应尽可能减少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但是,由于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显示起搏器有“抗房颤”功能,因此对于无心动过缓不需要常规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来说,目前不应采用心脏起搏来预防或治疗房颤。此外,当前还有很多证据支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可预防房颤。研究表明,它们可使房颤的相对危险减少28%,房颤复律患者可以减少48%。《房颤处理指南2006》也推荐ACEI与ARB在房颤患者中应用。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高血压
擅长高血压专家更多
  • 卢延年主任医师深圳市中医院

    擅长领域:内科,妇科,及疑难病症的诊治,尤其对消化,呼吸,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头痛,失眠,眩晕及妇科白带过多,月经不调有独到的研究。

  • 鲁卫星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擅长领域: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心律失常、冠脉介入及介入后治疗

  • 邵燕燕主任医师西安市中医医院

    擅长领域:善于诊治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泌尿系感染、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