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高血压是起点 心衰是终点

2010-09-17 05:47: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是美国65岁以上人群住院的首位原因。心衰的死亡率高,25%的新发患者在1年内死亡,且常反复入院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害生命,也造成巨额的医疗负担。<br>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是美国65岁以上人群住院的首位原因。心衰的死亡率高,25%的新发患者在1年内死亡,且常反复入院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害生命,也造成巨额的医疗负担。

  结合近年涌现出的大量关于心衰研究的新成果,2009年3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对《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更新。5月31日,《指南》修订委员会主席玛丽埃尔?杰瑟普博士,《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加里?弗朗西斯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高润霖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严晓伟教授对新版《指南》做出权威解读。

  而高血压是心衰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91%的患者在出现心衰前已患有高血压,因此,早期控制血压、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的关键。

  杰瑟普博士说,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将其分为A、B、C、D四个阶段,A阶段是指有高血压等心衰的高危因素;B阶段是指已经出现心脏的结构性改变,如心脏肥大等;C阶段是指已经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D阶段是指严重的、难治性的心衰。心衰虽然难治疗,但很好预防,即应该从A阶段(高血压)就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到B阶段(心脏肥大),甚至演变成有症状的C阶段(心衰)。所以,控制心衰的关键、有效方法是积极控制高血压。

  弗朗西斯博士进一步指出早期干预的重要意义,他说,研究表明,平均收缩压降低2毫米汞柱,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下降约10%;收缩压降低10—12毫米汞柱或舒张压降低5—6毫米汞柱,心衰风险降低52%。这说明,早期有效控制血压,延缓或阻断疾病进展,是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的关键。

  “药物治疗是慢性心衰防治的关键环节,”严晓伟教授在介绍心衰防治策略时指出,“ARB类药物(即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心衰各阶段治疗中均有重要作用,对于A阶段患者,ARB类药物可以强效降压,控制心衰的高危因素;对于B阶段患者,ARB类药物可显著减轻左心室肥厚,改善左心室重构,使高危患者初发心衰风险降低37%;对于C阶段患者,ARB类药物可使死亡和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13.2%。”

  高润霖院士指出,这种分级方法体现了心衰治疗观念的转变,即从治疗转为预防,强调早期干预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左心室肥厚等,对减少心衰发生、改善患者预后,以及降低整体医疗成本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习编辑:李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严晓伟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心内科,心内科

1985年7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1990年6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6月晋升为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正主任医师、教授。1995年9月至1998年4月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心内科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心血管临床药理和血管内皮功能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共发表综述和论著120余篇,著书约80万余字,主编/主译专著5部(其中副主编2部)。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内科学系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临床工作着重于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子(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糖尿病等)的防治、心力衰竭诊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以及全身性疾病累及心脏的诊治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预防和心血管病临床药理。

相关专题
医学前沿:内镜锁孔手术治高血压脑出血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越来越多,其死亡率却占脑血管病人的首位,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危重急症和致残、致死原因之一。如脑内血肿较大,内科治疗效果差,一般开颅手术创伤很大,效果又不十分理想。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取脑内镜锁孔手术方法,清除脑内血肿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手术效果明显好于内科保守治疗和常规开颅手术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