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寒冬 警惕心脏骤停突然降临

2010-10-30 13:00:0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心脏骤停后的急救必须争分夺秒,千万不要坐等救护车到来再送医院救治。杨海玉主任医师介绍说,如果病人出现心脏骤停,要当机立断采取急救措施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不仅在于当时的复苏技术,而且与复苏前的病情有关,现已公认电除颤的时间是惟一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当在可以开始电除颤之前,及时有效的初级心肺复苏可以为进一步的高级生命支持赢得时间,增加心脏骤停复苏的成功率。2000年,国际指南就强化了生存链的概念,即由4个“早”组成——早进入急救系统、早初级心肺复苏、早除颤、早高级心肺复苏,任何一个环节出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绝大多数心脏形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西方国家,酒精引起的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有较高的高发病率,而有80%的心脏猝死是由以上因素导致的,其中冠心病患者中约有75%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梗死病史。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学表现主要是心律失常,尤其是致死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缓慢性心率失常和心室停顿。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所占比例比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原因导致。2009年6月25日,当地时间25日下午早些时候,迈克尔·杰克逊就出现了心脏骤停紧急赶到的医护人员也无法使他苏醒。在医护人员赶到之前就已经死亡。

  心脏骤停的既往定义

  (1)世界卫生组织于1975年在日内瓦开会,作出如下定义:发病或受伤后,24h内心脏停搏

寒冬 警惕心脏骤停突然降临

  (2)美国心脏病学会于1980年,根据美国每年约有500000人死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其中约60%死于发病后1h内。于是他们为冠心病患者心脏骤停所作定义是:冠心病发病后1h内心脏停搏,为心脏骤停。   在临床实践中,人们觉得用以上两个定义的任一个来解释心脏骤停都不够全面。结合两者专家认为任何心脏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即应视为心脏骤停。此定义与cecil内科学第16版(1982年),心复苏一章中的定义不谋而合。

  任何慢性病患者在死亡时,心脏都要停搏,这应称为“心脏停搏”,而非“骤停”。这两个名词有本质上的不同。晚期癌症病人消耗殆尽,终至死亡,心脏停搏,是必然的结果。这类死亡应归于“生物死亡”;而由于心脏骤停,病人处于“临床死亡”。前者无法挽救,而后者应积极组织抢救,并有可能复苏成功。

  心脏骤停生存率低

  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的情况,其生存率在5-60%之间。循环停止后,如果无有效的心肺复苏,8-10分钟即可导致脑细胞的不可逆损伤。如果在心脏骤停发生后头4-6分钟内未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在头8分钟内未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的不同场合,因此开展群众性的心脏复苏知识与技术普及教育、建立完善的社会急救体系格外重要。

  准确识别心脏骤停

  1.神志丧失。

  2.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3.叹息样呼吸,如不能紧急恢复血液循环,很快就呼吸停止。

  4.瞳孔大,对光反射减弱以至消失。

  5.心电图表现:①心室颤动或扑动,约占91%;②心电—机械分离,有宽而畸形、低振幅的QRS,频率20—30次/min,不产生心肌机械性收缩;③心室静止,呈无电波的一条直线,或仅见心房波。心室颤动超过4分钟仍未复律,几乎均转为心室静止。

  心脏骤停的常见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超重、吸烟、营养不良(同心脏疾病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疾病或者已有心肌缺血事件,不明原因的心率或节律异常。

  ▲频发短阵心动过速,即使是在休息时,也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眩晕、较低的射血分数(测量心脏每一次跳动血液排出量的指标)。

  ▲射血分数低于40%,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或者射血分数低于30%,即使未发生过非持续性室速。

  由于心脏骤停常发生于表面健康的人,很难发现谁正处在危险之中,因此了解上述心脏骤停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好方法。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去找医生做心脏检查,从而明确你是否正处在心脏骤停的危险之中。

  正确掌握心肺脑复苏术

  抢救心脏骤停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以维持基础生理活动。非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时可采取的急救措施有:

  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请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在医生没有来到时应迅速使患者的气道通畅,这是复苏成功的最重要的步骤。具体做法是:一只手放在患者颈后将颈部托起,另一只手将下颏部向前向上推,即仰头,使气道通畅无阻。为促进静脉回流,可将下肢抬高。及时清除口腔异物,同时左手抬患者颈部,右手使其头部后仰,下颌前移,使气道通畅。

  其次,如果患者不能自动呼吸,应立即开始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具体做法是:患者仰卧,松开其领口和裤带,迅速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假呕吐物、血块、食物残渣等,取仰头抬颏位,一手紧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将口唇与患者口唇密合,以不漏气为准,均匀连续吹气两次,以看到患者胸廓隆起为有效,每次吹气15秒。

  另外,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具体做法是:患者仰卧,垫一木板于患者背部,将左手掌放在患者胸骨中下三分之一交接处,右手掌压在左手上,两臂伸直,利用身体的重力有节奏地按压,使胸骨下降3~5厘米,然后立即放松,使胸廓弹回,手掌仍贴于胸壁,但不能留有压力。每分钟按压60~80次(国外认为每分钟按压80~100次最为理想)。开始按压的两三次,用力宜轻,速度稍慢,防止因用力过大而造成肋骨骨折,以后可根据胸廓弹性而着力。

  防微杜渐 远离心脏骤停

  尽管很多医学工作者都在努力帮助人们远离心脏性猝死,然而残酷的事实却是仅有1%的心脏骤停患者可以死里逃生。

  有研究表明,从心脏骤停到除颤的时间与存活率呈负相关,如果3分钟内得到除颤,存活率可达74%,3分钟后存活率下降至49%。根据临床调查,心脏性猝死70%发生在医院外,这类心律失常自行转复的可能性甚小,毕竟在发病后短短的几分钟内找到可用的除颤器又恰巧遇到有急救知识的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剧情里那种皆大欢喜的结局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为此,人们尝试了多种方法提高这种概率。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许多城市已经给警察配备了便携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机场、车站以及百货商场等公共场所也安放了AED。这种设备价格便宜且方便使用,通过对警察、高危人群家属和其他公众进行系统培训后,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随时变身为白衣天使,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在我国,有些机场已率先安装了AED,当我们偶尔路过的时候也许应该在那些挂在墙上的橘黄色小盒子前停留一下,读读它的使用说明,说不定哪天就可以派上用场。

  另一种针对性更强的设备就是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对于那些处在高危因素之中的患者,它被认为是预防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治疗。

  ICD和两个火柴盒大小相仿,植入皮下,持续监护患者的心脏,当鉴别出发生了室颤或室速时,ICD可自动释放有效的电击治疗。据介绍,目前美国每年有20万名患者接受ICD植入手术,而ICD本身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新一代ICD能根据病人心脏的传导状况自动调整起搏模式,使心脏的跳动尽可能接近正常。

  “高危病人植入ICD,就像安装了安全囊的汽车,不需要工作时,它会安安静静地‘服侍’着这位病人,一旦出现意外,它就像车的安全囊,立即工作,让骤停的心脏重新跳动。”张澍教授说,去年全国心脏性猝死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及ICD等数量达5万台,比前一年增加近30%,可见公众及患者对心律失常疾病的认知度在逐渐提高。如此,应有越来越多的心脏骤停患者将转危为安。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李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