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量血压的时候一直正常得不行,每次还跟老友吹嘘,自己的身体倍儿棒,心血管健康得很,不咋让子女担心。
但是,血压正常,就真的不用担心心血管了吗?
为了搞清楚这个事情,约翰·霍普金斯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心开展了一项研究,准备瞅瞅在没有其它因素的影响下,收缩压正常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会更低还是会“反套路”的更高。
收缩压和心血管风险的关系,真的“反套路”
此项研究共纳入1457例无粥样硬化疾病的受试者,其中包括223例(15.3%)中国患者。受试者平均年龄为58.1岁,其平均血压为111.3/67.5 mmHg。
本身就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受试者是不被纳入研究的,包括患有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或使用降压药物、吸烟的受试者,这样就保证了研究相对能够不受混杂因素的影响,而专注于探寻收缩压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比如冠心病、中风或其他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研究的整个追踪年限平均长达14.5年。
而研究人员对受试者进行了基线冠脉钙化的测量,发现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受试者检测到冠脉钙化。我们知道,冠脉钙化的出现就提示了亚临床粥样硬化的出现。
也就是说,即使是没有达到传统意义上的高血压值,这些血压正常的受试者,收缩压越高,具有冠脉钙化(CAC)或者弥漫型冠脉钙化的患者比例也越高。
可以看出,研究人员将血压正常的患者根据收缩压进,行分组,收缩压每上升10 mmHg,冠脉钙化或弥漫型冠脉钙化的比例呈阶梯式升高,从收缩压90-99 mmHg组的19.7%,上升到120-129 mmHg组的40.8%。
那么在经过长达14.5年的追踪之后,研究人员又有了什么样的发现呢?
在对年龄、性别、种族、舒张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既往吸烟及糖尿病前期等因素进行调整之后,在正常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随收缩压的升高而升高。
虽然研究人员试图找到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那个收缩压的“临界值”,然而研究并未能找到这样一个阈值。
因此我们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即是否在不导致低血压的前提下,收缩压越低,对于心血管疾病风险控制就越好呢?
我们联系到了该研究的第一作者Seamus Paul Whelton教授,并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当然研究也指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并不仅仅是收缩压这一方面,包括血糖、血脂、吸烟等因素都会影响临床结局,因此研究也提出了“全面的危险因素控制”这一概念。
当我们谈论血压和冠状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