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长期饮食太饱并不是好的习惯,因为饱餐后血液会集中在肠胃,导致心脏、大脑等器官血液供应不足,会出现困乏、倦怠等现象,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长期吃太饱并不是好的饮食习惯,对人体是有害无益,尤其是心血管患者。高血压患者应控制热能摄入,吃得太饱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管舒张调节功能降低,从而引起血压的显著波动。此外,饱餐后血液会集中在肠胃,导致心脏、大脑等器官血液供应不足,会出现困乏、倦怠等现象,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还有最重要的是,吃得太饱容易堆积脂肪,导致肥胖,为高血压埋下隐患。
美国的一项实验表明,老鼠每天减少30%的食量所换来的结果居然是延长了30%的生命。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个瘦人的心脏可能比胖人年轻10到15年。其他相关资料显示,限制卡路里摄入者的胰岛素水平比常人得到明显改善,DNA被破坏的迹象也减少了。
那么,高血压患者应该如何避免吃得太饱呢?
1.要养成膳食养生的好习惯,不要等饿了再吃饭,在感觉饿了之前就要吃饭。因为在我们人体内,食物的消化吸收是有规律的,食物从口腔进入到消化吸收的过程是4—5个小时,然后再进入下一个进食、消化、吸收过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一日三餐周而复始的原因。
2.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吃得过量,八分饱即可。按食物的消化规律,每日三餐,两餐之间适当加一些零食、水果即可。如果吃得过饱,会增加肠胃负担,使血液集中到肠胃,使心、脑等重要器官相对呈缺血状态。如果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或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的几率就会增加。
3.如果吃饭的时候达不到细嚼慢咽的程度,每口饭在口腔里也达不到咀嚼20-30次,我们的大脑收到吃饱信息总要比胃发出的信息迟缓。如果进食的速度过快,胃部的信息没有发给大脑,食物又进来了,等大脑感觉到有饱腹感的时候,胃就已经吃撑了。
4.饭后不要立即睡觉,这样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很多人都会有吃饱饭发困的感觉。如果饭后马上睡觉,所吃食物产生的能量消化不了就会转化成脂肪,堆积在体内导致肥胖,而肥胖又是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发病的根本原因。
建议50岁以上的人最好只吃七八成饱,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和高糖食物。尤其是经常抽烟、喝酒、高血糖、高血脂的人群,为了更好地预防隐匿性或无痛性冠心病,避免餐后心绞痛的发生。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即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坏死的心脏病。多发于40岁以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到。临床表现突然出现胸前区憋闷疼痛,气短、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患者被迫停止活动,轻者能够在数分钟内自行缓解并休息后逐渐恢复正常。
发病部位:心脏,血液血管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老年科
处方药
成分: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成每支含三磷酸腺苷钠20mg,辅酶A50单位,胰岛素4单位。
功能主治:治疗糖尿病、消耗性疾病。
用法用量:静脉注射:用2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作缓慢注射。静脉滴注: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溶解后滴注。肌肉注射:用氯化钠注射液2ml溶解后注射。一日1支,2-6周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