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防猝死 自我解压很关键

2008-07-09 07:18: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中青年猝死往往会对亲朋好友造成巨大打击。一项调查表明,在人生43件“生活负面事件”中,中年丧偶位居榜首(得100分),远超过坐牢(得63分)带来的伤害。

  专家指出,“中坚力量”之所以猝死几率高,除身体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外,直接诱因就是情绪过度紧张、心理压力太大。

  日前,广州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刚满50岁的教师胡湘岳突然毫无征兆地倒在了讲台上,被突发的心血管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见本报3月4日A20版《中年教师壮志未酬倒在课堂》)。而就在2007年,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猝死”事件相信不少读者仍然记忆犹新——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名副主任医生突然猝死、广东省名律师颜湘蓉猝死事件……

  “‘中坚力量’发生猝死的现象近年来与日俱增,如果他们本身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外加工作生活压力大这个外在诱因,很容易成为猝死的高发人群。”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周淑娴副教授介绍,临床观察发现,脑力劳动者发生猝死的几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因此自我解压、定时体检成为重中之重。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周淑娴副教授

  中青年猝死位列亲人“人生负面事件”榜首

  目前,“猝死”在国内外尚无统一定义,死亡时间不定。著名国际大型心血管病研究“莫尼卡”方案为了形成国际统一标准,特根据死亡的时间,将“猝死”定义为:1小时内死亡,6小时内死亡和24小时内死亡等3种,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胰腺炎,还有剧烈运动等都可以造成猝死,而比例最多的心性死亡一般发生在1小时内和6小时内。专家认为,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人群突然发生猝死的原因是由于过重的心理负担或体力运动负担造成心肌缺血诱发心电紊乱、心律失常,从而导致死亡。

  中青年猝死往往会对亲朋好友造成巨大打击。一项调查表明,在人生43件“生活负面事件”中,中年丧偶位居榜首(得100分),远超过坐牢(得63分)带来的伤害。而如果是猝死,得分还要翻番。周淑娴指出,此类人群很可能身兼重要的社会职责和担当着家庭支柱,所以此类事件对家庭、社会都是巨大损失。她强调,中青年尤其是本身曾查出心脏功能存在异常者一定要将防止心脑血管意外列入日常“警备”之中。

  专家点评

  超强度支出易致心律失常

  本报刊发的胡教授相关报道中对其身体状况和工作状态进行了详细介绍,记者请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了分析点评。

  报道中描述:“连续上了3节课,胡老师倒下了。‘我周三下午还跟胡老师通电话,他说自己不太舒服,周五要去看病,谁知道周四就走了……’有老师称。”报道介绍,学校开学第一周,胡教授就非常认真严格地按课程表安排备课上课。而这种对职业的太过认真在旁人看来正是他病情忽然发作的因素之一。报道中记录:“上周四下午,胡湘岳有4节课,他连续上了3节课之后,在离下课还有5分钟时,支持不住倒在椅子上,就永远没再起来了。那天,两节‘大学物理实验’的理论课后,胡湘岳接着上实验课,带领所有学生参观学院的物理实验室,逐一介绍实验室的位置和作用、实验操作规定等。”

  周淑娴告诉记者,当人在讲话时、工作状态中,往往会集中全部精力,大脑以及身体各器官全力以赴积极运行支持人的思维高效运转,此时整个人体都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如果心脑血管本身存在“毛病”,此时很可能“扛不住”如此高能耗、超强度支出而出现心律失常,从而导致猝死。

  脑力劳动者猝死几率更高

  据报道称,由于工作成绩优异,胡教授于2007年获广州市政府授予的“优秀教师”称号。但实际上,其一直患有心血管疾病。早在2006年,胡教授于体检时发现自己有心脏早搏的现象,过世不久前,其在家里自测血压时,也测出异常。

  对此,周淑娴介绍,很多市民都认为,猝死大多数发生在人的睡眠状态中,尤其是凌晨时分,而且高危人群为老年人。“实际上,白天工作状态一样可能发生猝死,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青壮年人群身上。”她解释,大约有80%的猝死者存在“恶性心律失常”,其他由非心律失常所致猝死因素主要为脑血管意外和肺栓塞。而“恶性心律失常”可以由不同疾病种类引起,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不同疾病因素引发的猝死发生时间不一样,有的更多见于清晨,有的则是人体活跃的白天。“发病之前有的追根溯源会有征兆曾出现,但有的则完全没有任何症状,突然倒下。”

  周淑娴告诉记者,临床发现,脑力劳动者猝死的事件逐渐增多,心脑血管意外发生在脑力劳动者身上的几率已经超出体力劳动者,知识分子、企业领导、公司骨干等社会“中坚力量”成为猝死高发人群。周淑娴介绍,覆盖的职业包括医生、警察、演员等,如果再加上以上人群自身本来就有心脏病的“基础”,在某些条件下,比如身体过度疲劳、神经高度紧张或者疾病等就易引发猝死。

  防猝死关键是自我解压

  周淑娴向记者介绍,不少猝死者生前忙于工作,往往“漠视”健康。实际上,很多有效行为都能预防猝死的发生。她介绍,不少猝死者发病前并未出现明显征兆让人提高警觉,往往发病那一刻身上又没携带急救药物,所以死亡可能性很大。但是,发生猝死的人群基本都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冠心病等,所以此类人群应定期体检,监测自身病情发展,并配合医生控制、稳定基础疾病不进一步恶化。

  其次,导致猝死最主要的疾病就是冠心病,所以预防冠心病成为中壮年人群的保健重点。专家介绍,遗传因素、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超重、缺乏锻炼、紧张和心理压力、糖尿病等都可以增加得冠心病的风险。周淑娴表示,在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中,除遗传外,其他的危险因素都是可以控制和改善的。预防冠心病,应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膳食,低盐、低脂饮食、忌暴饮暴食、加强运动等。

  周淑娴最后强调,自我解压是防猝死发生非常关键的一环。她认为,“中坚力量”之所以猝死几率高,除身体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外,直接诱因就是情绪过度紧张、心理压力太大,而这些都像是埋伏在人体周围的“定时炸弹”,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引爆”,所以,对高危人群而言,学会释放压力、控制和调节情绪至关重要,无论工作如何繁忙,都必须张弛有度,放松心情,让高度紧张的身体缓口气。

(实习编辑:李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猝死
  • 地高辛片

    1.用于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尤其适用于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的心功能不全;对于肺源性心脏病、心肌严重缺血、活动性心肌炎及心外因素如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维生素B1缺乏症的心功能不全疗效差。2.用于控制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的心室率及室上性心动过速。[详细]

    去看看 ¥35.77
  • 心肝宝胶囊

    补虚损,益精气,保肺益肾,扶正固本。用于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房性、室性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症及肾病综合症、癌症辅助治疗。[详细]

    去看看 ¥26.93
  • 卡托普利片

    1.高血压。2.心力衰竭。[详细]

    去看看 ¥0.0
擅长猝死专家更多
  • 顾复生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领域:心血管内科各领域,主要从事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 于俊杰主任医师吉林省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猝死及各种中毒的诊断与抢救

  • 杨兵副主任医师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1.运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速、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各种类型的早搏; 2.植入装置治疗,如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的起搏治疗、心脏再同步治疗治疗心力衰竭、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植入装置的随访; 3.遗传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诊断和治疗Bugada综合征、QT间期延长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短QT综合征等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